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

采風圖裡的美食 食芋的智慧

紀錄者 : 周錦亭

看了番社采風圖展中的「種芋」,因此對芋頭多了一層好奇,同時開啟了探索之路。苗栗的農產品向來令人印象深刻,最知名的大湖草莓、公館紅棗、銅鑼的杭菊都是大家接受度蠻高的特產,但是芋頭反而鮮為人知,其實它也是苗栗公館的特產。在清朝統治時期,芋頭和小米都是台灣原住民重要的農耕糧食作物,而芋頭也常被寫進不少文人的文章裡,都在在證明它占了當時生活文化的一席之地。其中清朝詩人林占梅(竹塹人)的《潛園琴餘草簡編》敘述了道咸年間雙溪情景,以及田野的農作物正是芋(芋頭)栗(小米),可以說明了產地在過去與現在皆有相當的地緣性。

芋頭莖可作主食,而葉子及葉柄則當蔬菜料理,而且是當時原住民的主食之一。每年十月是它的採收期,家家戶戶即炊煙起火,花兩三天的時間烘烤及翻滾芋頭,直到芋頭完全烤乾,去皮以後,保存在傳統的陶甕內。烘乾的方式能夠延長芋頭的保存時間,假如保存得宜可存放超過一年。另外,能將芋頭以杵臼搗成粉,將芋頭粉拌山豬肉,就是原民美食「吉納富」的材料之一,輕盈的芋頭乾也可當作狩獵時的營養乾糧。這樣的生活智慧,仍不斷延續在現代人的生活當中,且增加更多風味任君選擇。

呼應展覽主題而準備的裝置藝術:新鮮芋頭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