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抗震神器

地牛頻頻翻身,老屋如何屹立百年

自然現象如地殼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地球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俗稱地震。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容易受到地震的影響,房屋的抗震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以現代大型建築中所使用的避震器有好幾種,其中最知名的就屬台北101大樓的球形阻尼器,它會減輕風力與地震所帶來的晃動。

在日治時期,台灣亦經歷多次大地震,人民損失慘重,特別是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桃竹苗與台中地區許多房屋震毀,死亡人數高達2700多人,因此經過專家研究後,日本政府在台推動【促進家屋建築的改良】的做法,藉此改善台灣家屋結構問題。當時的陳家古厝原為面朝南的土埆屋,也因為關刀山大地震導致房屋本體崩塌,無法居住,當時屋主陳新安便在現址重建這座以紅磚、水泥、木作結構的三合院,在重建的過程即採用了日本政府推動的新形態改良工法。

台灣日治時期的老屋內樑架結構主要分為兩種:

日式屋架「和小屋組」與

西式屋架「洋小屋組」兩種做法

根據「台灣家屋建築規則施行細則」中制定,木構造部分,樑的長度超過15呎以上的小屋(屋頂結構)就必須使用「洋小屋組」,小屋組的各部材挖榫孔,以金屬構件拉緊固定之,桁木方向超過12呎以上時,則架設「小屋組」結構。

小屋組示意圖(網路資料)

和小屋組採用直、橫木頭交錯支撐,剖面看起來如大小不一的雙十格局。

陳家古厝正廳上方類似和小屋組的結構。

洋小屋組則使用45度角斜撐的原理,看起來像英文字Y字形(類似現代大樓常用的滯黏型阻尼器)。陳家古厝左右稍間上方的洋小屋結構(下圖)

台灣地理位置特殊,地震、颱風等災害年年有,日本政府針對台灣地震災害進行科學性的調查,經過幾次大地震後的調查報告都指出台灣的土角砌與斗仔砌磚泥牆的脆弱性,也一再指出當民宅遭受損壞時,居民無法改善結構,都仍使用舊的材料與工法進行修復,難怪悲劇一再上演。

也因此,日本殖民政府以重建為契機,大規模的推動市區改正計畫(都市計畫)與建築結構改革,除了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降低災害損失之外,也強化其對殖民地區的管理。

有一則關於 老屋的抗震神器 的留言

  1. 竹南出身的我居然現在才知道祖先們這些胼手胝足的歷史⋯謝謝你們用心搜集整理,讓我以身為陳家後代子孫為榮,也彷彿跟素未謀面的祖先們重新取得連結❤️

發表留言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