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是台灣常見的建築材料,廣泛使用於砌牆、疊柱、鋪地、裝飾、拱廊等, 早期傳統建築材料多以手工製作,規格、材質、價格多有不一,以磚砌堆疊做為建築主體、裝飾、或隔間體至今仍是常見的作法。
然而,我們發現百年前的磚,是刻有品牌印記的?
番社團隊從陳家古厝出發,踏查中港古城,研究建築時發現印有T.R字樣的紅磚,便開啟對本地建材的初步探究。
台灣島上建築過去以傳統的編竹夾泥與土角厝(土埆屋)建築為主,建築材料以造價低廉且隨手可得之竹管、茅草、泥土、粗糠等製成土埆,成為建築本體的主要結構材料 。有別於紅磚需進磚瓦窯燒製,土确磚不需燒製,型體為長方形,型體比紅磚大數倍,優點是價格低廉,製作簡單,土牆冬暖夏涼,缺點是土方怕水不耐震,遇到潮濕多雨的天氣或地震便容易毀損。
而高溫燒製的磚,自清朝起就有紀錄從大陸運磚來台築屋,後來也發展出本地的窯廠。在日人來到台灣後,台灣的煉磚窯廠達到高峰。磚在在日本稱為煉瓦(renga),「煉」之含意為 「磨練」與「鍛鍊」,加以「用火燒增加強度之瓦」產生出煉瓦,後廣泛解釋為磚;而磚的原料土因含有氧化鐵成分,燒成磚品後會出現赤褐色之色彩,後人為此將磚稱呼為「紅磚」。
日人治理台灣時期,大興土木,各式基礎建設需求蓬勃,磚窯廠在日治時期也曾掀起一番商業競爭。
日本人後宮信太郎經營鮫島商行煉瓦買賣,並於1913(大正2)年改組鮫島商行籌創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並與サミユル(Samuel & Samuel Company)洋行競爭紅磚市場,1916(大正5)年後宮與サミユル洋行談判收購,來回數次後,直至 1918(大正7)年正式收購サミユル洋行錫口機械煉瓦工場。

T.R磚即是「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所出產的品牌磚。
台灣煉瓦株式會社何時開始生產乾式紅磚,文獻中並無特別記載,1919 年 1 月《台灣日日新報》報載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於台北錫口煉瓦工場生產「在菱形中捺印 T.R 之記號」的乾式紅磚,可合理推測,後宮信太郎利用錫口機械煉瓦工場的乾式製磚機,將壓鑄鐵板上的「S」商標(原Samuel & Samuel Company
的商標)取代為「T.R」 商標進行壓印,即為 T.R 商標紅磚,故,「T.R」商標紅磚生產時間可追溯台灣煉瓦株式會社併購サミ ユル洋行錫口機械煉瓦工場後開始進行生產。(以上摘錄自: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建築材料紅磚的使用之研究-以商標作為建築編年的初步探討, 2011, 翁靖傑 )





T.R 商標紅磚由於質地優良,含水率低、排水性佳,使用於建築時,多以橫面與頂面作為清水紅磚,少見於紅磚天面與背面露出,加上品質細緻,多數使用 T.R 商標紅磚建築皆保存良好,唯有頹圮與正進行修復時才能於現場時一窺究竟。番社田調團隊在進行中港城踏查時,在一處頹圮即將改建的舊屋群中發現印有T.R標記的紅磚,上面的陰刻T.R字樣以及格菱紋仍相當清晰,實為經典,也可以說是百年前的名牌磚。